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突出,特别是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异常猖獗。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最大受害群体之一,因社会经验少,警惕性不高,屡屡上当受骗。

一、年初至今,我校发案数最多的2种网络诈骗类型
案例一:兼职刷单
潘某在网上看到高薪兼职刷单广告心动,添加对方微信、QQ后进行刷单,刷单后对方要求其下载“TIM”APP开启分享屏幕返本返利,潘先生丝毫没有怀疑,按照对方指引操作被骗1.6万元。
案例二:冒充客服
黄某接到自称是某贷款平台客服电话,对方称国家在整治校园贷款,称其在大学期间注册过校园贷账户,若不及时注销,会对个人征信造成影响。黄某表示并没有注册过校园贷款,客服说可能被人冒用信息注册,还说出黄某的个人信息且全都准确,黄某慌了询问对方注销方式,客服以银行账户内要有足够存款为由,引导黄某去各网络贷款平台借款,共计:1万多元,并将刚贷款来的钱,全部转至客服指定的“对公账户”内,由客服来协助完成“销户”操作,最终被骗。
二、其他常见的网络诈骗类型
(一)网络 “兼职刷单”实行诈骗。
(二)网上贷款(校园贷)被骗入高利贷陷阱,网络贷款缴纳诚意金。
(三)冒充“某某平台(淘宝、京东等)的客服”以退款、赔款、“快递”遗失等,看似收款实是付款。
(四)冒充“公检法人员”以包裹涉毒、非法集资、注销贷款账户等为由是诈骗;电话中冒充“亲友、老师、领导”借钱为由需反复核实。
(五)网上购“演唱会门票”、买卖游戏装备账号、二手物品(闲鱼、转转)私下交易存在风险,转账需谨慎。
(六)以“存款返还”为由因贪字上当。
(七)误入非官方网站刊登论文被诈骗。
(八)裸聊就是骗你脱光然后敲诈勒索你。
(九)网络交友需谨慎,招嫖设陷阱,美女头像抠脚汉。
(十)网络赌博吞噬青春,破坏人生。
(十一)网络投资套路多,似是而非难辨认。
公安机关表示,不论何种形式的诈骗,都是围绕一个“钱”字,凡是涉及钱财,同学们一定要高度警惕,冷静判断,提高防诈骗的意识,加强识诈骗的能力。做到识诈、防诈、反诈,共同建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生活。
三、防范诈骗的有效方法
公安部门表示:防范诈骗要做到“六个一律”

(一)不要去猜对方是谁:不要相信来电显示,不法分子通过显号软件可以任意设置来电号码;不要相信电话转接;不要回拨陌生吸费电话;不要接听不熟悉的170开头电话,骗子可使用虚拟设定运营商专属号段进行诈骗。
(二)拒绝诱惑:天上不会掉馅饼,中奖、退税、无担保低息贷款等“好事”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你,大家对这种陌生人来电或手机短信应一概不要理睬。
(三)慎重转账:不管不法分子采取“法院传票”、“电话欠费”、 “熟人借款”等任何手法,最后都是为了诱骗事主将银行卡内资金进行转账,事主一旦转账,资金就会被骗子迅速提走,逃之夭夭。因此,切勿轻易在网上银行、银行柜台、ATM机给陌生人转账,谨防受骗。
(四)陌生短信链接不要点:手机收到陌生人发来的短信,特别是里面含有“链接”的内容短信,最好不要点击。
(五)不透露个人信息:验证码、银行、支付宝等支付类APP发来的【短信验证码】都是非常重要的隐私信息,用户不要向任何人和机构透漏短信验证码,以免被他人窃取财产。
(六)网上注册要谨慎:各类网络平台的发展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其中却也鱼龙混杂。网上注册一般需要填写手机号等信息,如果在一些不规范的网站上填写个人信息,就很有可能会泄露您的个人隐私。
(七)沉着应对:电信网络诈骗主要采用电话等非接触式手段进行恐吓引诱,大家应该要认识到这种手段的欺骗性,银行、医院、学校、公检法等相关部门,是不会通过电话让您进行转账汇款的,大家遇到此类可疑电话时切记不要惊慌。

友情提示
广大师生们:
网络诈骗与一般诈骗的主要区别在于网络诈骗是利用互联网实施的诈骗行为。由于互联网的隐匿性,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公安机关办案增加了难度。遭遇网络诈骗,应尽早向公安机关报案,方可能追回经济损失。同时也可通过对诈骗网站、诈骗分子的即时通讯账号举报,防止其他人继续遭受损失。注意事项如下:
(一)第一时间拨打96110报警或到属地公安部门报案(大学城小谷围派出所34720110)。
(二)尽可能多的留存证据,例如打款记录截图、银行转账单、聊天记录截图、通话录音、接入网址等。
(三)将公安部门的接警或立案回执、证据材料、违法网站网址、违法即时通讯账号等一并向举报中心提交。
结束语:
贪图小利得不偿失,转账交易时需谨慎。
害怕妥协无济于事,果断报警才是关键。
珍惜韶华求知求进,学有所成报效国家。